Skip to main content

Fujitsu

English | 日本語

China

本技术介绍参考了以下链接
English

2016年4月13日

富士通开发出对系统自动化运行成本效益进行高可靠性成本效益评估的技术
提高开发所需工时的评估精度,实现系统性部署

为实现人工作业的自动化运行,株式会社富士通研究所(注1)(以下简称,富士通研究所)开发了业界首例可对所需开发工时进行评估,短时间内计算出其成本效益的技术。

开发背景

业务系统正朝着更多样化的形式演变,包括各站点服务器的整合、减灾站点间的冗余、在私有云上进行运行操作等。例如,在私有云上进行云操作时,会产生云特有的运行任务,如资源管理与构建等,但总的趋势是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为了实现传统手工操作的自动化,兼顾降低运营成本与操作失误,提高运行质量,富士通研究所在2014年开发了通过分析作业运行指南中的操作步骤,从运行任务中提示自动化候选任务的技术(注2)。

课题

导入自动化技术时,为了高成本效益地科学部署,需要事先对自动化开发工时进行评估。自动化开发工时,是针对每个操作任务开发自动化工具的开发工时,和对其进行控制的工作流的开发工时总和。

根据运行指南中的操作步骤自动评估开发工时时,例如像GUI(图形用户界面)操作中,设置参数或选择选项等多个描述的对象都为同一个工具时,则很难评估需要开发的操作任务工具数量。它成为促使组件开发工时的评估值误差增大的重要原因。对于运行指南中能够视为工作流子程序的共通流程,如果单纯将其作为工作流的子程序,会增加子程序的呼叫需求,反而导致整体开发量的增加。如果不能准确推断开发工作流的长度,工时的评估精度便会降低。

开发的技术

富士通研究所开发了可以精确评估工具开发工时与工作流开发工时的技术。
开发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 评估工具开发工时

    通过从运行指南的任务描述中,将相同类型的任务描述块合并为一个任务工具,即使像GUI操作中多个描述的对象都为同一个工具时,也可以确切评估开发任务工具的数量。这时,根据任务工具的细节内容,基于以前的自动化开发工作,实现了开发工时的高精度评估(图1)。

    研究人员对照类型识别规则进行任务描述类型推断。该规则规定:具有相同或相关宾语的为同类型任务描述。该类型识别规则是从50个项目的运行指南中提取了约300种类型,1300种模式的任务描述制作而成。这些能够覆盖所有任务描述的约90%,即使有不能对照的任务描述,也可以通过与前后对照过的任务描述结合为一个任务工具进行处理。

    评估工具开发工时

    图1 评估工具开发工时

  2. 评估工作流开发工时

    运行指南中包含共通的流程时,根据流程长度和共通流程数量,可以算出子程序的开发减少量和增加的子程序调用开发量。并将两者分别换算成开发工时进行比较,采用总工时较短的作为子程序的共通流程。最后根据子程序推断开发工作流的长度,评估工作流的开发工时(图2)。

    评估工作流开发工时

    图2 评估工作流开发工时


效果

在一个大型系统运行的内部测试中,自动化候选任务超过1000个,假设基于样品人工估算自动化的开发工时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基于该技术只需5天左右。另外,将本技术的评估值与实际所需开发工时进行比较,命令驱动为主体的运行作业平均误差率为7%,GUI驱动为主体的运行作业平均误差率为19.3%(传统技术为65.7%)。

自动化开发工时是任务工具开发工时和工作流开发工时的和。根据自动化的开发工时和由传统人工操作中转变为自动化部分的工时,可计算出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越短成本效益越高(图3)。基于该技术,在导入自动化技术时,可按照投资回收期由短到长的顺序优先导入效果好的,实现有系统地部署。

自动化业务的成本效益分析

图3 自动化业务的成本效益分析


今后

富士通研究所针对以GUI驱动为主体的运行作业,将进一步提高工时评估精度,目标在2015年将本技术投放市场。

注释

注1 株式会社富士通研究所:
社长 佐佐木 繁
总公司所在地 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
注2 从运行任务中提示自动化候选任务的技术:
可参考以下链接:“帮助自动提示适当的云系统运行指南的技术”